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,电动车最近几年在国内的发展相当迅速,市面上随之而涌现了不少的新品,而且主要是以中国品牌车型为主,这是值得欣喜的地方。对于电动车,续航里程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地方,目前国内市场已经有不少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(官方数据)的纯电动汽车,简单应对那些“两点一线”的代步工作已经是绰绰有余,在今年10月份才上市的长安CS15EV就是其中一个例子。

据官方资料介绍,长安CS15EV在综合工况下的续航里程为300km,以60km/h匀速行驶续航里程可达350km。举个例子,如果平时上班单程是20公里,那么基本上一周充一次电就可以了(以5个工作日来算),并不会给日常“两点一线”的代步带来任何的麻烦。稍感可惜的是,碍于本次试驾时间有限,未能对其续航里程进行验证,只能等待拿到测试车后再为大家揭晓答案了。现在,我最关心的是,它与长安CS15汽油版(下文简称:CS15)有多大的差别,行驶品质又有怎样的表现。
● 外观有什么相应的变化?
长安CS15EV是基于CS15打造出来的纯电动车。针对这类衍生车型,厂商一般不会在设计方面下太大的功夫,而是仅针对一些显眼的细节进行改动,以便提高的识别度。这种做法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,须知道牵涉到设计的大改动,高昂的成本自然少不了,而最终为之买单的还是我们普通消费者。




环顾车身四周,可以看到CS15EV确实只是针对细节做出了,整体造型与CS15基本一致。前脸部分,中网格栅采用了全新的封闭式设计,正中央则是长安新能源汽车的LOGO,而LOGO背面则隐藏了连接快速充电装置的电源接口。


车身侧面看着与CS15并没有什么区别,甚至是轮圈的款式也没有变化,但翻开“油箱盖”,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连接慢充装置、家用充电桩以及应急充电装置的电源接口。车尾的变化同样不多,采用了更加醒目的长安新能源汽车LOGO,另外还增加了一个能够表明电动车身份的标识,仅此而已。



坦白地说,较之于CS15,它的外观变化并不是很多,可谓是屈指可数。但不能否认,它的识别度其实还蛮高的,只要稍微对CS15有点儿了解,就能很快地从中网格栅、车身标识将它们区分开来。
● 内饰又是否有做相应的调整?




较之于CS15,它的内饰同样是针对细节进行上修改,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,比如空调出风口喷涂成白色,与亮黑色的面板或装饰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从而提升了车内氛围的活跃感,不像CS15的那样平平淡淡。


除此以外,变速箱挡把区域的变化最明显,CS15自动挡车型上的传统挡把被旋钮式换挡机构取代,让整套内饰看着相对高级一点,对于年轻人也更有吸引力。话虽如此,但个人认为还是传统挡把在使用上会更加顺手,旋钮换挡机构初次接触还真需要点时间去适应。




至于车内用料以及做工,我仔细观察了车内的每一个细节及零部件,整体表现跟CS15并无差别,中控台依旧是采用硬塑料制作而成,触感比较一般。虽然它的售价相对CS15高了许多,但这样的表现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,毕竟它的重点是动力系统,而不在于此。当然,如果这方面能够同步升级,那它的竞争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,也能够讨好更多的消费者。
● 配置有什么值得一提之处?
目前CS15EV只有两款在售车型,分别是官方指导价为18.94万元的350e、19.64万元的350i。在取得补贴后,它们的售价分别是11.9万元、12.6万元,相对官方指导价确实便宜了许多,但相对CS15 2018款 1.5L自动豪华天窗版(目前的顶配,售价是7.54万)的售价仍然是高了4万多。









虽然CS15EV的售价更高,但是在配置水平方面却比不上CS15的顶配,后者的胎压监测、定速巡航、发动机电子防盗、定位互动服务,它都没有配备。如果以补贴后的售价来分析,CS15EV的配置只是够用的水平,而亮点则是那些针对电动车而增加的配置。
● 电池是否会影响车内空间?
众所周知,车内乘坐空间一直是国内消费者购车时最为关注的地方,而作为纯电动车的CS15EV,它必需腾出一些空间来放置蓄电池,那么它的车内空间会受到影响吗?相信这是其潜在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地方。放心吧!从实际体验来看,它的车内空间并未受到影响,毕竟所有的蓄电池都被合理地布局在车底了。



至于它的车内空间表现如何,我们先看乘坐空间方面。身高1.74米的体验者,把驾驶席座椅的椅垫调至最低位置,同时调节好适合的驾驶坐姿,此时前排头部有三指空间剩余;保持前排座椅不变,当同样的体验者坐在后排座椅上时,头部有四指空间,而腿部则有两拳空间;至于后排中央位置,空间足够、地台占用的空间不多,即使是成年人坐在这里也完全没有憋屈感。由此可见,它的车内乘坐空间整体能够让人满意,在小型SUV级别也能够跻身于较高的水平。






在车内储物空间方面,它的表现还不错,储物格的数量不少、容积够大、人性化体验也不错。它的后备厢确实不算很大,从实测的数据来看基本上能够应付日常使用的水平。当然了,上面提及的两个地方跟CS15并无太大的区别。但有一点需要注意,由于用来放置备胎的位置被临时充电装置占用了,因此它没有配备胎。值得一提的是,它原厂就配备了气泵和补胎液,能让消费者免去后顾之忧了,厂商考虑确实周全,这点值得表扬。
● 动力系统及其它硬件有什么亮点?
它搭载的是一台最大功率为75马力(55kW)、最大扭矩是170牛·米的电动机,与之匹配的是电动车单速变速箱,整套系统由三元锂电池来驱动。从动力数据就可以看到,它的极速不会很高,其实也就是130km/h(变速箱在S挡的状态下),但170牛·米的最大扭矩或许可以为它提供让人满意的加速能力了。







据官方信息介绍,在这套动力系统的推动下,它的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为300km,而在60km/h匀速行驶的前提下续航里程可以达到350km。后面那组数据看看就好了,毕竟日常用车不可能一直以60km/h匀速行驶的。至于300km的续航里程,较之于早期长安推出的电动车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,而以目前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来衡量,这个数据属于主流的水平。


其它硬件配置方面,它跟CS15没有区别,依旧是采用前置前驱的驱动方式,电动助力转向系统,底盘采用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、后扭力梁非独立悬架的结构,同样采用规格是205/55 R16的佳通GitiComfort 228 V1轮胎。
● 行驶品质会比CS15出色吗?
日常驾驶,可以感受到它的加速踏板在调校方面和CS15相差不大,初段不会特别灵敏,有效地减少了轻踩就向前蹿的不适感。另外,它与电动机、变速箱是好搭档,三者在匹配方面做得相当不错,让提速过程表现得循序渐进、比较线性,动力的输出量很容易掌控,为较好的行驶平顺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得益于电动机的先天特性,还有170牛·米最大输出扭矩的加持,无论是起步还是行驶过程突然加速,它的动力响应都能做到比较直接而迅速,并且能够给人相当不错的主观加速感受,要在燃油发动机车型上获得这样的主观动力感受,除非搭载的是一台排量较大的发动机吧。在每一次深踩下加速踏板的瞬间,充沛的扭矩都会随传随到,在拥堵的城市里面游走将会是一件比较轻松愉悦的事情。

官方信息显示,它在D挡的状态下最高车速只有110km/h(比法定最高限速只是高了那么一点点而已),这意味着它的中后段提速能力不会有出色的表现,而实际感受也确是如此。在时速60km/h以内,它的加速感受能够让人满意,深踩加速踏板车子会让人感觉到比较有劲儿。一旦过了这个速度,可以明显感受到它的动力衰减比较明显。换句话说,它并不是太擅长于跑高速,城市路况才会是它大展拳脚的地方。

将变速箱切入S挡,它的动力表现是否会相对更好?是的,此时它的动力表现确实会相对D挡时有比较明显的变化,加速踏板的响应速度也相对快一点,中后段的提速表现也有一定的改善。不过,我奉劝你平时驾驶真的别过多地使用S挡,提速表现虽然相对好了,但掉电速度也更加快,当你看到续航里程哗啦哗啦地往下掉,又不知道附近哪有充电装置时,心情会突然凉了一大截。

关于操控方面,虽然它除了动力系统以外的硬件结构与CS15大体相同,但是两者给人的驾驶感受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。须知道它可是每分每秒都是带着蓄电池在行驶的,致使其整备质量比CS15增加了超过300kg(大概是4个成年人的重量),而增加的重量肯定会对行驶品质带来一定的影响。当然,整备质量增加了那么多,厂商需要对底盘进行相应的调校,不仅减振器需要重新匹配,连车身的前后配重也做出也相应的调整,行驶品质自然会随之而发生变化。

当中,底盘的表现受到的影响最大,给人的感觉是比CS15更扎实,厚重感也更强。悬架的表现也比CS15要稳建了许多,同时在处理路面的一些颠簸时更加干脆利落,驾乘舒适感随之而提高。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“体重”的增加,它的动态响应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,跟CS15对比一点也不会逊色,比如高速行驶需要连续并线超车时,虽然重心偏移量以及惯性较大,但被大幅度压缩的悬架回弹及时,确保了车身拥有足够的支撑性,整个动作并没有拖泥带水之感。

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调校,它和CS15的表现差不多,依旧采用了家用小型SUV的典型调校方式,转向谈不上精准且转向时会有一些虚位,通过方向盘反馈回来的转向力度稍微轻了点,日常正常驾驶倒不会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,一切以舒适、轻松为主调。别指望它能够做到“打哪指哪”的境界,它只是一台家用小型SUV而已,这样的要求未免是太过分了。

刹车系统的调校让人满意,通过刹车踏板反制馈回来的脚感相当紧凑,但又不会灵敏得轻踩就跟全力制动那样,还可以感受到制动力的输出比较线性,刹车量更加易于掌控,没上手难度也不需要时间去适应。至于NVH的表现,它在“怠速”时没有没有任何的振动,深踩加速踏板只会听到不会让人感到困扰的电流声,较之于传统的燃油车,这是它的先天优势之一。当然了,它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,最明显的就是高速行驶遇到比较粗糙的路面时,路噪还是稍微偏大了点。

经过一天短暂的试驾,我可以肯定它在行驶品质的综合表现上确实会比CS15出色不少,比如动力响应更加直接、爽快,行驶平顺性更强,底盘更稳健、更扎实、更舒适,NVH的表现更佳。而不及CS15的地方则是中后段的提速能力。
● 顺带提一下逸动EV300有什么变化之处
这一次试驾活动的主角是CS15EV,不过厂商还特意安排了几台逸动EV300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体验。既然如此,接下来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它相对之前的车型有什么变化之处吧。







经过短暂的接触,我发现它的重点变化在于更换电池后,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从200km提升到300km,能够满足到更多人的使用需求。另外,它还改用了2016款逸动汽油版的内饰设计,同时换挡机构更改为换挡旋钮。至于其它方面,它跟之前的车型没有太大的区别,行驶品质依旧有比较出色的表现。
● 全文总结:
与CS15EV初次接触,我认为它在行驶品质方面的表现值得认同,这不仅是针对CS15做出的结论,还有其它中国品牌的燃油版小型SUV。话虽如此,但别忘了在补贴后它的售价仍然比CS15高了许多,甚至能够买到两台低配的CS15了。对于图实用的普通消费者来说,它的吸引力真的不 如CS15高。除非是在那些限牌、限行且想拿到上牌指标非常困难的城市,它的优势才能够真正显现出来。
在续航里程方面,官方公布的数据是综合工况下可以行驶300km,以目前电动车的发展情况来分析,属于主流的水平,应对日常“两点一线”的代步工作没什么问题。至于实际驾驶能否达到这个数据,只能待我拿到测试车,进行一次详细的测试,答案才见分晓。但话说回来,不管是300km,还是350km,甚至更高的续航里程,如果没有好的配套设施,一切都是白搭,电动车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。(摄/图/文 汽车之家 何家荣)